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农业信息化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造农业,拓展市场经营空间,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促进各类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配置优化和市场深度融合,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强调要“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这为提速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要看到的是,近年来我国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完善,线上线下融合的现代农业加快推进,但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人力资源缺失、政策落实不足等问题。同时,当前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导,为农业信息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要求信息时代的农业现代化必须具备数字这个关键生产要素。面对信息化发展新动态,提速农业信息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弯道超车”,成为大势所趋。我们要立足新时代国情农情,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进一步发掘信息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以“信息化提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提速农业信息化应着力推进基础设施系统化建设。马克思认为,基础设施是社会生产过程中一般的共同的生产条件,有很强的正外部性。改善农村地区与生产生活消费相配套的数字基础设施,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并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和升级。当前,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系统性,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全领域信息流依然不畅,成为提速农业信息化的痛点和堵点。为此,要打好组合拳,解决农业全领域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方面,要推动农业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构建完整的农业全领域信息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使数字生产、数字流通、数字消费这三种能力构成数字农业的链路闭环,实现信息流在农业生产端、流通端和消费端的系统性应用。另一方面,要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短板。既要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农产品加工与贮藏设施、农贸市场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又要以推进农业信息化从数字化、网络化向以数据深度挖掘与融合应用为特征的智慧化转型为关键要务,做实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大数据云平台、区块链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提速农业信息化应着力补齐乡村人力资源短板。农业产业升级的核心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愈益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产业升级的过程和结果,必然表现为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这一演变方向体现了对劳动者人力资本的更高要求,推动农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需要人才支撑。当前,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较大,但面对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外流的现状,人才缺乏成为提速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短板。破解这一难题,一方面,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数据显示,我国小农户数量占到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其信息化能力是激活农业信息化建设内生活力的关键。这就要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转型升级,创新形式发展“专门机构+多方资源+市场主体”培训体系,将智能化元素注入科技培训内容,全面提升农民信息供给、传输和获取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外部人才资源的有效供给。要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引导城乡劳动力要素双向流动,特别要完善新乡贤激励与培育机制,细化新乡贤吸纳机制,培育发展壮大新乡贤队伍。
提速农业信息化应着力优化农业信息化政策体系。当前,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正在深度融合,呈现很多新特征,提速农业信息化的一个关键就是要适应这些新动向和新变化,加快构建以知识更新、技术创新、数据驱动为一体的乡村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从而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更多制度保障。其一,要围绕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需求,重点瞄准以信息共建共用共享为导向的信息化项目,强化资金保障机制。特别要加强转移支付制度,着力保障经济落后地区、边疆和偏远地区农业信息资源服务网络。其二,要优化民营资本深度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体系,引导民营企业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新兴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支持民营企业创新方式帮助农户掌握信息化技术。其三,要建立健全差别化的农业信息服务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信息产品和服务供给,给予相匹配的税收减免、融资优惠和政府补贴等政策支持。其四,要优化农业信息化第三方评估政策,健全评估机制,精准评估农业信息化发展质效,以第三方绩效评估、督导促进农业信息化优质高效建设,加快释放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潜能。(作者:邝奕轩 杨芳,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